談純中藥鼻特殊療法及被查禁的鼻粘膜燒灼術之異同
鼻炎是一種極普遍的疾病。據估計,在地球上有70%的人口有各種輕重不同的鼻子病。25%接受了坊間傳統醫治後而緩解,另20%病情不嚴重尚不需醫治,剩下25%的人嘗試過西醫及中醫等醫術仍舊無法治癒而困擾不已,筆者曾赴非洲、尼泊而等國義診,在那鼻患率之高簡直讓你無法相信,也根本談不上好好治療,在美國患過敏人口超過五千多萬人(發生率約佔總人口數的33%)這方面醫藥花費超過38億美元如1997年Clartin 銷售達8.7億元,1999年Clartin 銷售達23億元,2000年可能要超過30億元。在所有求診看病的病種統計中除牙科以外,是尋求就醫照顧的第二主要疾病。
台灣、東南亞國家皆屬海島型氣候,濕熱且空氣污染嚴重,過敏性鼻炎發生率約也超過30%。台大醫院之統計顯示,過敏性鼻炎是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病。陽明醫院統計,約22%中小學學生在天氣變化或灰塵揚起時,會有打噴嚏、流鼻水及眼睛癢等反應。台北榮總之統計顯示初診的過敏性鼻炎病人佔鼻病病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至於非過敏性鼻炎的流行病學,至目前為止,國內並無確切統計數字可供參考。
治療﹕西醫對於鼻炎治療,不外乎使用藥物抑制過敏反應、或脫敏療法等。如:
藥物症狀治療:當發作時,先給予新一代的抗組織胺,若鼻塞嚴重,則給予一至二週的口服類固醇,另外同時使用含肥大細胞穩定劑、抗生素、或類固醇的鼻噴劑。如在早上發作者,則在睡前使用口服藥及鼻噴劑分述如下:a.抗組織胺:b.去充血劑:c.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d. Cromolyn:抑制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
脫敏療法: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接著可能會建議脫敏療法,欲接受此法者務必 a.有特定過敏原存在且無法避免者, b.以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c.須有強烈意願,且願意配合長達 3-5 年的療程者。
冷凍治療:如果經由藥物治療無法解除症狀,或鼻塞非常嚴重,醫師可能會建議冷凍治療或手術治療。
手術:通常手術無法治療鼻過敏,但它可以矯正鼻中隔彎曲或修剪腫脹鼻甲,使誘發鼻炎因素降低。中醫對於鼻炎治療﹕中醫療法有口服給藥、局部點藥、及針灸按摩等方法 。
大多數病人已使用過西醫治法但仍不盡理想,或經常復發時,或副作用出現等﹔不得不企盼中醫來治療,故坊間諸如「鼻樂術」、「鼻康法」、「肅鼻術」、「鼻癆術」等才有生存的空間。其治療過程較疼痛外,曾引發鼻黏膜萎縮乾燥後遺症及鼻中膈穿孔等病歷報告,據報導在1996, 12月至1997, 11月期間曾有20幾位患者,至某中醫診所接受藥物燒灼術後因極不舒適而至台北榮總耳鼻喉部求診………..故不管中醫或西醫也好,還是無法把剩下的25%鼻病友治癒。
台灣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張主委曾說鼻黏膜燒灼術非正統療法,而且典籍沒有記載,故決定全面禁止,本人實在不敢茍同,事實上早在數千年前已有文字記載並描述治療鼻病的方法及過程
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上就已記載鼻病﹐可見當時人們對鼻和鼻腔的疾病已有相當的認識。山海經早已載:熏草佩之可以驅疫防病﹐這就是觸鼻療法和香佩療法的文字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一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記載【噦﹐以草刺鼻﹐成嚏】﹕嚏而已。靈樞經子雜病篇第二六也明確地論述了應用鼻療法治療全身性疾病。在公元前五世紀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是一位技術全面的臨床家﹐常使用鼻療法﹔治癒產婦暈厥病﹐以半夏搗篩為丸如大豆納鼻孔中即癒。該法日後經臨床實踐証明行之有效。
兩漢時期中醫臨床醫學有飛速的發展﹐特別是藥物學的發展與辨証施治原則確立﹐為這一時期鼻療法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是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也收載了治鼻子的四十多種藥物並詳細的論述。之後醫聖張仲景亦用納鼻法治尸厥﹑卒死﹐為鼻療法的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晉代葛洪所著急証症手冊肘後方也列舉了很多鼻療法﹐收載30餘方劑治黃疸初起﹑喉痺水漿不得入﹑胎衣不下等等﹐均因療效確切而沿用不衰。該書還倡導用鼻療法來預防疾病叫《斷瘟疫》從而豐富了中醫預防醫學的內容。唐代是中醫藥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有些代表作如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共收載了80幾方,記載了大量的鼻療文獻,;包括治法如滴、塞、吹、灌、熏、聞、拭、塗、敷、刺等;所用藥物劑型有丸、散、膏、汁、油、湯、等劑;運用范圍包括內、婦、兒、五官科等疾。
中醫治眼腫鼻內觸之﹔李東元的蘭室秘藏中載有諸般疥癬搐鼻必效﹔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載有治中風的通頂散吹鼻﹔張從正對鼻療法研究最深﹑認識最詳﹑倡導最力其主張攻下派,其著作儒門事親中對中風﹑痰厥﹑閃腰﹑牙痛﹑走馬咽痺﹑倒睫拳毛﹑攀睛瘀肉﹑目赤腫痛﹑黃疸等各科病証均一一列出鼻療方劑。並認為觸鼻取嚏療法﹐類似於傷寒論的汗﹑吐﹑下﹑三法中的《吐法》,這一觀點的提出﹐不僅拓寬了吐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為觸鼻療法,作為全身性治療的常規性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金元時期中國醫學史發展在臨床上有一大突破與創新﹔金元四大家劉完素的河間傷寒六書明太阻的五子朱棣主持編纂的大型方書,普劑方是集明代以前的大量鼻療方藥大成﹐並出現了〝治一切雜症﹐大有奇效物〞在公元1567~1572明隆慶年間,我國率先發明《種痘術》有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其後三種方法即屬鼻療法中的塞鼻法。由此可見種痘術乃是傳統鼻療法﹐用於預防醫學的一項偉大創舉﹐它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清代以前臨床上偏向〝內病以內服〞治療﹐在內經時代即提出《內外並治》﹐而一般臨床醫師仍存在《重內輕外》的思想傾向﹐清代對鼻療法的認識,更進一步成熟﹑與完善臨床經驗﹐而更豐富使應用更加廣泛。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一書問世﹐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斷言外治法同樣可以【統治百病】﹐可謂震聾發聵﹐駭世驚俗。而把鼻療法提高到突出地位﹐吳氏認為﹕大凡上焦之病﹐以藥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在連嚏數十次﹐腠理自鬆﹐即解肌也﹔涕淚痰涎并出﹐胸中悶惡也寬﹐即吐法。故一嚏;實兼汗﹑吐二法。亦汗亦吐﹐能升能降﹐故可治療上焦一切病種。也對其他鼻療法如塞鼻﹑吸法﹑嗅法等也都作了精辟的論述。均有明確記載使用類似的方劑,這是既正統又有效的好方法。醫宗金鑒的外科心法中,鼻疔外用到蟾酥丸,鼻螶瘡外用青蛤散,鼻瘡外用辰砂定痛散,鼻痔外用囪砂散。【中醫耳鼻喉科學】對於鼻疳外用枯礬明礬。這些外治方法可以恰如其分的治療鼻息肉或是鼻前庭炎,都是反覆使用而且有效的。
而此事件應該歸咎於醫師處置不當,或醫療措施有無導致病人身心,而不是去辯論這個方法對不對,或是正統不正統。如果所有的中醫治療方法都需要定於一尊,那麼這是扼殺中醫學生命的好方法,所有為了解決問題所作的努力將是違法的,那麼中醫的創意,醫療的藝術提昇將停滯不前。
鼻子係列的構造像似一棟四層樓﹔還兼有兩層地下室的建築物﹐中間有鼻中隔分開成兩邊鼻腔﹐鼻腔周圍共有八個大小孔竅﹐因鼻竇位在鼻腔之上及兩旁在鼻竇﹑鼻腔之間有〝管道〞相通,這些管道之間、佈滿豐富黏膜、血管、及神經傳達至大腦,此特殊的結構,也對外界刺激非常敏感的。另外由於經絡系統內外上下貫穿到鼻並連絡到全身內外、上下各部。故『經脈所通、主治所及』,所以鼻子的特點不僅參與呼吸功能並且與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腸胃系統,免疫系統,密切相關,且相當有利于藥物的滲透與吸收,所以鼻特殊療法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給藥途徑,又能通治全身各種病症。
作者簡介﹕在台灣完成中、西藥學之教育、通過執業執照、中醫師檢定及格及加州針灸執照後、全美針灸師執照後,續以中醫藥免疫治療類風濕症於美國取得了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加州南灣大學教授,前中醫戒毒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加州中醫公會多屆理事、監事等職,現任加州中醫公會名譽會長及顧問。
我開發的由鼻黏膜吸收的特殊療法之最高治則乃是:通、開、清及開關、強壯。主要是通過鼻腔等局部黏膜毛細管吸收、自律神經的調整,及肺部和鄰近組織器官的作用。以現代醫學、科學的觀點分析,乃是較先進的﹐因處方的變化就可達到不同療效,傳統口服給藥的方法,經胃腸道吸收而破壞30﹪、再經肝門靜脈解毒掉30﹪,才進入體循環,於是有效成份已大量丟失,並難達到血中治療的濃度。故造成了藥物浪費,而易產生藥的副作用,不利於治療和康復。此特殊療法不失為新的突破,可把經年困擾諸症予以消除。而鼻黏膜燒灼術只是鼻特殊療法中的其中之一項鼻腔局部作用(即第四項枯萎作用而已);不能與全面性的鼻特殊療法相提並論。
鼻腔的局部作用
鼻特殊療法的局部作用﹐主要是指鼻療用藥﹐對鼻腔組織本身的病變﹐直接產生治療作用。根據作用類型的不同﹐主要有﹕
收縮血管:用于鼻腔使黏膜血管收縮,治療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引起的鼻腔阻塞,達到通利鼻竅及鼻竇的通氣引流等目地,也可以止血治鼻衄等。
清熱解毒: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前庭炎、鼻癤等疾患、起到清熱解毒、消腫等作用。
刺激作用:是指使黏膜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引起腫脹和分泌物增加,用于乾燥性和萎縮性鼻炎,以促進黏膜機能的恢復;或刺激神經末梢,促使鼻黏膜恢負其功能。
枯萎作用:是指枯萎性的藥物與局步組織接觸,產生脫水或結痂,使成熟的癤腫穿破,皮膚皺裂癒合。用於瘜肉,可使瘜肉萎縮、脫弱。